礼器  梦里的岁月长河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3/7) 目录 下一页(3/7)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dushu8.win/70388/28.html

>

鉴,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或者说大盘,可以用来洗头,据说也可以当镜子,精美的有鎏金和纯银的。

缶,大腹小口,有盖。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这里的缶是指尊缶。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由于古人都比较喜欢唱歌喜欢音乐什么的,所以吃饭时唱歌就会敲击它来打节奏,逐渐地也就成为乐器了,如渑池之会上让秦王击缶,北京奥运会上的那种缶就不提了,根本不是一回事。

本来以为终于完了,结果又想起了玉器还没写,心好累。。。

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泛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古人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那是因为天是圆的,又是苍色(青色)的缘故;“以黄琮礼地”,那是因为地是黄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仪仗器主要是在重要场合中执以示权,或旁侍以增威仪的器具,用以保持统治者的尊严。仪仗玉包括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都是象征性的武器。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

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人们相信玉有保存尸体的功用,认为尸体入葬时,会遇到水银浸泡,而水银遇玉就会凝固,所以以玉敛尸就会使尸体不腐烂,从而产生再生的可能。真正的纯随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握、玉塞、玉衣、玉玲、玉面具等。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内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早期玉璧为素面,后期越发精美,有谷纹、蟠螭纹、凤鸟纹等多种,比较传统的形制是谷纹,边上再装饰以蟠螭纹或凤鸟纹,有些还要加上玉佩。至于颜色则多种多样,常说白璧无瑕,但是无瑕的白璧还真不多,青色黄色或者偏暗色的倒是不少。而且后来不仅限于,很多配饰也都变成了那样。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再往后新石器时代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但是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是都比较假,古意不足。

玉圭

《说文》中称“剡上为圭”,说圭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它是上古重要的,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


礼器(3/7),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