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如何融合人类的狼性面与羊性面  经伦论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2)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dushu8.win/71309/45.html

人类文明起始于智慧财富的传播、遗传与复制。

纵观东西方文化,无论东方理学还是西方哲学,只要是涉及到物质论,无论是西方哲学的唯物论,还是中国儒学的格物致知,都逃不脱二元论的范围。在西方哲学家中,康德算是系统论述唯物论的第一人,康德哲学至始至终都在阐述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并提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力图打破苏格拉底哲学的唯心底线,形成一种全新的哲学概念,康德之后持唯物论观点的哲学家层出不穷,并力图通过实践来验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正确性,证明理性思维的合理性,但是通过近两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康德哲学是行不通的,理性论无法将人类文明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践行格物理性主义思想者都失败了,走入死胡同。以致于近代哲学家们又不得不回到苏格拉底哲学的原点,重新探索人类思想文明的前进之路。

原因是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原因是唯物理性论的根基就是二元论,属于直观的理性。比如你两眼看国家,你得到的就是直观的结论,国家是由君臣组成的国家;你看到家庭,家庭是夫妻、父子等组成的家庭;你看到物体,物体是阴阳两极的物体,这就是你看到物质的理性第一结论。因此,无论是东方理学还是西方哲学,只要你将物质放在第一位,你得到的就是二元结果,你根本无法超越二元结构的范围,超越两眼看到的直观的理性世界。

如果你超越物质条件为第一性的范围,那么你就不在是唯物论了。

道理就这么简单,不要看康德的哲学理论很辉宏,巨著连篇,以及后续的唯物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多么宏大的补充,即便如此也跳不出二元论的紧箍咒。原因就在于只要你将物质基础放在第一位,你看到就是阴阳两极,你不可能看到第三极的唯心世界。如果你看到第三极的唯心世界,那就不是唯物论,而是唯心论。因为当你看到第三极时,另外个两个极点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这就形成了三角形的三个棱角了。

物理学告诉我们物质结构就是两个极点,南极北极,也就是阴极阳极,同性吸引,异性排斥。所以你用直观的观察是看不到第三极的,第三极只存在于客观思维的想象空间中,如果你用心去想象出一个第三极,那么你就不是唯物论了,你就进入唯心论的思想空间中去了。因为只要你用心去思维,你就进入了客观唯心的层面,将意识形态放到第一性上去了,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因此上说,凡是持唯物理性论观点的人都是持直观理性思维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容观唯心思维的人。由于基础思想的限制,所以唯物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根本无法超越直观理性思维的界面,只能停留在封闭的二元思维的层面之上,无法将社会发展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所以近代哲学家们又回到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争议哲学的后续性,而东方人也回到理学的原点寻找新的社会发展之路。

苏格拉底哲学在启蒙时命题很狭义,只在“认识你自己”开始哲学的思考,这就是西方哲学的起点,认识自己,用自己的智慧与爱心发现与寻找属于自己的做人的目的。也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的道理。这就是西方哲学的高明之处。

西方人从探索人的本质出发,从人所具有的想象空间出发,寻找人性的弱点,通过改造人性的缺陷来弘扬人性正面的善意的精神,用简单的语言阐述深邃的人生哲理,让人很容易理解在宽广的人生之路,需要用什么样的奋斗精神。

而中国的文化却是从探索物质的规律出发,寻找物质的规律性,理论框架很宏大,但研究的目标很狭义,就是通过分析物质的规律性来制定人的行为标准,用深奥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人生法理,让人难以了解到人需要用什么样的智慧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哲学思想的产生来源于希腊半岛地理环境的影响,凡是产生哲学思想的地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性,就是地理环境复杂,生存条件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就要与自然作斗争。在沿海滩涂地区人类需要依靠海洋经济与游牧经济来维系生存与发展,因此这里的人天生就有贸易精神,并且对合作关系非常推崇,与狼性文化有潜滋暗长的根系效应。所以你会看到在沿海与游牧地区人们的团结精神普遍优于农耕地区。

在中国的温州地区就有具有这种文化的生产土壤,温州的地理环境接近于希腊半岛,农耕土地很少且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所以温州人的文化中就天然具备哲学的文化思想,温州人不排斥商贸,并且很重视开放的贸易合作关系。温州人做生意,一人有需求,全村来融资,团结合作精神很明显,温州人支持年轻人去外地发展创业。这种现象就来源于沿海贸易文化,这种文化又是哲学思想产生的根基。

而中原沿黄河地区的儒家文化则产生于农耕生产,沿河流域富饶的土地给予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这种生存环境不需要合作机制照样可以生存,所以儒家思想就非常强调自然规律,推崇天尊地卑,以上制下的法理,并不强调勇敢无畏的勇士精神与团结合作的贸易风尚,而是重点贯彻儒雅柔性的羊群效应的和谐精神,重农抑商。所以儒家思想重视中庸之道,道教文化重视


第四十三章、如何融合人类的狼性面与羊性面(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